纵观过去五个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股票配资吧,著名将领、甚至被誉为军神和战神的人物层出不穷,例如齐国的孙膑、燕国的乐毅、吴国的孙武、楚国的吴起,以及秦国的白起。然而,在春秋时期,有一个人颇具传奇色彩:他是一个名将,被尊称为历史上第一位元帅,接连指挥了城濮之战与崤之战这两场举世瞩目的战役,先后击败了楚国和秦国这两大强国。他统帅大军打败了狄国,然而在胜利之际,却慨然选择了孤身赴死。尽管他在战功上卓越非凡,却终究默默无闻。此人正是晋国的名将——先轸。
先轸,原名原轸,出身于晋国显赫的卿族先氏,家境优渥。年少时,他与公子重耳关系密切。公元前656年,晋国太子申生因谗言被迫自杀,公子重耳与夷吾则各自逃离了晋国。逃亡中的重耳身边,先轸与赵衰、狐偃、贾佗、魏武子忠诚相随,汇聚成被称为“五贤士”的忠诚“赤子”。
然而,先轸未曾想到,这一逃亡竟长达19年。在这段艰难的岁月期间,他经历了无数风雨,饱受饥饿与寒冷的折磨,甚至常常遭受他人的鄙夷与轻视。但先轸的忠诚始终不改,在困境中,他逐渐展现出极其敏锐的谋略与智慧。
经历了数年的风雨洗礼,公元前636年,重耳终于回国继位,名为晋文公。继位后的文公为先轸等忠臣于心,施以丰厚的赏赐,在他们的协助下,励精图治,逐渐使晋国强盛起来。
随着晋国的强盛,从而也激发了晋文公的雄心壮志。齐桓公在当时一手掌控霸权,成为许多君王争相模仿的目标,曾与齐桓公近距离接触的文公也渴望能成为他的继承者。若要称霸,战争是避免不了的,而战争正是名将们施展才华的舞台。
展开剩余84%公元前633年,楚国联合陈、蔡两国对宋国发起攻击,宋国在激烈的战争中岌岌可危,无奈之下求助于晋国。然而,面对楚国的强大,晋文公心中忧虑,难以决断。恰在此时,先轸以他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洞察到晋楚冲突已无可避免。
在此之前,楚国经过楚成王的治理,国力强盛,频频向中原出兵,彻底摧毁了郑国、围困了许国,征讨了徐国与齐国,意图向北扩展势力,形成对晋国的直接威胁。若想扩张,晋国便必须与楚国正面交锋,将其击败。
因此,先轸用八个字说服了文公:“报施,救患,取威,定霸”。这意味着要报答宋国的恩德(文公逃亡时曾受到宋襄公的优待),拯救宋国于危难之际,提升晋国的声望,为称霸奠定基础。这一建议不仅符合晋国最终的统治目标,也精准揭示了晋楚矛盾的本质,因而得到了文公与大臣们的广泛认可,遂最终决定出兵。
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晋文公对军制进行了改革,设立了上、中、下三军,以中军为主,上、下军分列其后,每个军队设有将领、参谋各一人。因其“多谋”的特质,先轸被任命为下军的副将。
在正值前632年正月,先轸出奇不意地攻陷了卫国的五鹿,接着进攻楚国附属的曹国都城,实施围魏救赵的计谋,希望迫使楚军放弃对宋国的进攻,转而驰援曹国。
就在这决定性的时刻,晋军的中军将领郤彀突因病去世,导致晋军乱作一团。此时,先轸因其卓越的军略才华被突击提拔为中军主帅,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元帅。
成为元帅后,先轸迅速带领军队攻下曹国都城。楚国得知消息后,迅速加大了对宋国的攻势,企图逼迫晋军放弃曹国,重新回援宋国。晋国再次陷入两难的境地。
此时,先轸又施展了他的奇计:一方面鼓励宋国用重金贿赂齐、秦两国,请求他们劝说楚国撤军,另一方面,先轸决定将夺得的曹、卫土地分给宋国,以此弥补他们的损失。一旦楚国出于维护曹、卫附属国的利益而拒绝了齐、秦的劝解,必然会造成齐、秦与楚国之间的矛盾,进而形成三国交恶的状态,促使齐、秦对楚国出兵的可能性大增,同时也增强了宋国抵抗楚国的信心。
果然,楚国果断拒绝齐、秦的劝说,齐、秦两国趁机秘密出兵。为进一步离间楚国与曹、卫之间的关系,先轸许诺复国政策,并成功拘留楚国的使者,激怒了楚军的主将子玉。子玉不明真相,愤然引军向晋军发起挑战。
根据晋文公当年对楚成王的承诺,先轸巧妙地采取了退避三舍的策略,实际上是避开了楚军的锋芒,缓和了楚军的气势,减少其士气,稳住晋军的阵脚。同时,暗中与宋、齐、秦三国的军队进行会合,准备在城濮一决胜负。
最终,城濮之战如期展开。在此次战役中,先轸的智慧再度得以体现。他以虎皮伪装马匹,打击了楚军的士气,首重攻击了楚军的右翼。先轸蓄意牵制楚军左翼,中军则假装退却,引诱楚军中军出击,趁机将其围困,导致楚军首尾相应被割裂,最终命悬于城濮之战。
此役之后,楚国的中原战略损失惨重,势头被彻底制止,众多附属国纷纷背离楚国,转而支持晋国。反观晋国,声望因此大增,趁势扩张,同年,晋国又召开了践土之盟与温之会盟,先后与齐、宋、鲁、卫、秦等国订立盟约,正式确立了霸权。
先轸在这场战役中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天马行空的指挥能力、全局观念的统军意识以及无畏的斗争精神都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他不仅获得了元帅的称号,更凭借卓著的战绩赢得了实至名归的声望。
然而,先轸的传奇人生并未就此画上句号。公元前628年,晋文公病逝,襄公继位。正当此时,秦穆公趁机出兵穿越晋国领土,袭击郑国,未料受到郑人闻警,秦军无功而返,途中却随手攻下了晋国的边邑滑。
得知此消息的先轸怒火中烧,立即提议截击秦军,却遭到了晋襄公及大臣栾枝的反对。经过多次辩论后,晋襄公最终还是同意了先轸的请求。
随后,先轸秘密行军,快速翻越中条山,跨过黄河,在秦军必须经过的崤山与函谷一带设下伏兵。最终在此处将秦军全歼,俘获了秦军三位统帅。
崤之战彻底打断了秦国向东扩张的战略意图,使得整个春秋时期,秦国无法再窥中原,只得将战争重心转向西部的西戎,最终成为了西戎的霸主。先轸在这场战役中,不仅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伏击战的先河,更为晋襄公霸业的延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先轸因其对晋文公的忠诚而被重用,然而他的死亡同样源自于他对晋国的深深爱国心。崤之战后,秦将孟明视等三位被俘的统帅被押往曲沃,作为晋文公下葬的祭品。孟明视等人暗中与襄公的母亲文赢联系,希望能够为他们三人说情。文赢是秦穆公的女儿,因私情作祟,命令襄公放走三人。
先轸得知后大为不满,他严厉指责襄公因一位女性的几句言辞而轻易放回将士们冒着生命危险才俘获的敌人,这不仅贬低了将士们的付出,对军心也形成了严重打击,更会助长敌人的嚣张气焰,放虎归山无异于自掘坟墓,晋国大祸不远矣。怒火中烧之下,先轸毫不顾忌,情绪激动地当面朝晋襄公吐口水。
实际上,先轸并不是在虚张声势,孟明视等人回国后,深感耻辱,誓言报仇。三年后,又一次领兵征讨晋国,致使晋军遭遇惨败,终于为崤之战复仇。
尽管出于对国家的忠心,先轸仍然对自己当面的行为感到无比自责与懊悔,认为自己破坏了君臣之间应有的礼节。公元前627年,狄国侵扰晋国,先轸再次受命出征,但因深觉在君前失礼,他一度拒绝接受三军主帅的职位,经过襄公多次劝说,才最终同意。
在箕城之战中,先轸以自身为引导,亲自带兵与敌军厮杀。正当晋军取得重大胜利之际,先轸内心深感自己尚未弥补对君上的冒犯之罪,认为自己受到君上的怜爱而未遭惩戒,但自己不能不进行惩罚。否则,他将难以面对从前的战友赵衰与狐偃以及后人的指责。
终究,先轸舍弃了自己的盾牌与铠甲,驾驶战车,呼啸冲向敌军展开血战,最终不幸中箭而亡。这位传奇名将在此时结束了不起的生命。
回顾先轸的一生,他立下无数战功,为晋国鞠躬尽瘁,贡献良多。其指挥才能在春秋五大战役中光芒四射,尽皆获得胜利。他作为帅、具远见卓识,纵横捭阖,灵活运用兵力,无愧于一代大家。然而,他的愚忠和悲壮却也令人感慨不已。
发布于: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最新股票配资平台_在线股票配资平台_股票配资官方平台观点